您的位置:
省政府文件
【字体:
来源: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

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蔗糖产业提质发展3年行动计划的意见

云政发〔2016〕83号

各州、市人民政府,省直各委、办、厅、局:

  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省蔗糖产业,推进蔗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促进蔗糖产业提质增效,结合我省实际,现就推进蔗糖产业提质发展3年行动计划提出以下意见:

  一、促进蔗糖产业提质发展的重要意义

  蔗糖产业是我省仅次于烟草的第二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业,产业发展基础扎实、前景广阔。2013年以来,通过组织实施蔗糖产业振兴3年行动计划,在糖业市场环境比较困难、全国食糖产量逐年下滑的背景下,我省蔗糖产业逆势发展。2015年,全省甘蔗种植面积536.26万亩,比“十一五”末期增长17.5%,出糖率居全国第1位;食糖产量230.68万吨,实现4连增并创历史新高,产糖量占全国比重由“十一五”末期的16.5%上升到21.9%;初步形成高效、稳定的多门类循环经济产业链条。但全省蔗糖产业仍然面临着基础设施相对薄弱、蔗区面积难以巩固、产业集聚能力不足、物流成本较高等发展短板。

  当前,全省蔗糖产业正处于厚植发展优势、弥补产业短板的关键时期,具备提质发展的基础和条件。推进蔗糖产业提质发展,是主动承接全国第3次糖业转移,更好地发挥“两种资源、两个市场”独特优势,逐步提升我省糖业在全国产业地位的战略选择;是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,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路径;是有效实施产业扶贫,促进全省600多万蔗农脱贫致富的根本保证。

  二、指导思想、主要原则和发展目标

  (一)指导思想

 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,紧扣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发展理念,全力降成本、强基础、补短板,突出转型升级,实施“高产高糖”基地建设和产业链延伸双轮驱动战略,抢抓发展机遇,主动承接全国第3次糖业转移,打造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蔗糖产业体系,实现我省蔗糖产业提质发展。

  (二)主要原则

  ——政府引导,企业主体。加强规划引导,完善扶持政策,深化改革开放,为蔗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。

  ——合理布局,规模发展。根据不同区域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,科学规划、合理布局,引导原料生产向适宜区域集中,蔗糖加工向龙头企业集中,优势资源向蔗糖产业集聚,实现规模化发展。

  ——科技驱动,提质增效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,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,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;加强品种改良、机械化运用、产业链延伸等,促进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,实现产业提质增效。

  ——优化供给,强化服务。开发蔗糖多样性产品,形成新的竞争优势。优化蔗糖产业综合服务体系,完善运行调节机制,提升糖业公共服务水平。

  (三)发展目标

  经过3年左右的努力,到2018年实现:

  ——“高产高糖”基地建设实现新跨越。甘蔗种植规模化、良种化、机械化、水利化取得明显成效,实现甘蔗平均工业单产4.5吨/亩以上,甘蔗平均含糖分14.8%以上。全省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以上,建成高产高糖原料基地200万亩,糖料生产成本与食糖出口大国差距明显缩小。

  ——食糖加工水平跨上新台阶。推进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设备在制糖生产上的应用,加快信息技术应用、智能工厂建设,实现食糖加工水平大幅提升,全省制糖总收回率提高2个百分点,出糖率13%以上,制糖综合能耗降低10%以上。

  ——产品多样性开发形成新优势。蔗糖多条循环经济链条实现产业化,大健康、功能性糖产品形成一定规模,产品多样性开发格局基本形成。年产糖产品270万吨,糖业综合利用及深加工产值达到50亿元,实现工农业产值300亿元,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,行业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。

  ——食糖物流营销开创新模式。建成1—2个现代化食糖物流基地,实现食糖仓储、运输、配送标准化、自动化和信息化;云计算、物联网、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制糖业,“现货+电子商务+期货”综合营销体系更加完善,形成“互联网+云南蔗糖”新模式、新优势。

  三、实施八大工程

  (一)实施基础设施优化工程

  围绕高优蔗园和“吨糖田”建设,改造提升甘蔗种植条件。以解决旱地蔗区用水问题为重点,着力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,到2018年,全省蔗区有效灌溉率达40%以上,甘蔗节水栽培面积达400万亩以上。推进蔗区硬化路建设,鼓励制糖企业投资修建和改善蔗区道路。推进蔗区土地整治,提高坡地蔗园保土、保水、保肥能力。坝区蔗园按照“田成片、路相连、渠相通”要求,进一步提高排灌和机耕能力。到2018年,全省建成21个标准化的糖料甘蔗“高产高糖”基地县,标准化蔗园面积达200万亩。(省发展改革委、农业厅、水利厅、交通运输厅按照职责分工负责;有关产糖州、市人民政府配合)

  (二)实施良种良法普及工程

  依托区域性新品种选育基地及种植示范基地,加快培育、引进和推广高产高糖新品种,提纯复壮现有优势品种,到2018年,力争培育应用甘蔗高产高糖新良种8—10个;加大甘蔗健康种苗推广力度,甘蔗新良种及健康种苗示范推广100万亩以上;加强甘蔗配方肥施用技术、地膜覆盖节水栽培技术、高效低毒农药防控技术的综合集成,示范推广180万亩以上。(省农业厅、科技厅按照职责分工负责;有关产糖州、市人民政府配合)

  (三)实施机械化生产示范工程

  大力推广蔗区机械化深耕、深松和收获技术,创新甘蔗机械化技术,重点研发推广适合我省蔗区的关键农机装备及核心零部件,特别是适合我省的甘蔗收割机。到2018年,择优建设5个1000亩以上的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县,着力推进蔗区深耕深松作业和甘蔗机械收获实践,力争全省甘蔗深耕深松作业面积达50万亩以上,甘蔗机械收获作业取得实效。(省农业厅、科技厅按照职责分工负责;有关产糖州、市人民政府配合)

  (四)实施制糖工艺提升工程

  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糖业生产管理深度融合发展,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,全面提升糖业研发、生产、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。按照绿色食品和清洁生产有关要求,积极采用亚硫酸法改进工艺,提高白砂糖质量,积极采用节能、环保、高效的糖机设备。鼓励企业开展以制糖工艺改造提升为核心的技术创新。(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;省发展改革委、科技厅,有关产糖州、市人民政府配合)

  (五)实施综合利用挖潜工程

  推进蔗渣桨纸生产线工艺改造;支持制糖企业对锅炉进行改造提升,节约蔗渣用于其他开发;鼓励蔗渣发电,加快实施制糖企业富余电力并网售电的热电联动模式,实现降本增效;支持区域内糖蜜集中生产酒精或酵母等产品,酒精废醪液集中处理生产光合菌液态肥,用于甘蔗种植施肥;推广利用滤泥、废渣等生产有机肥、复合肥,扩大其在农业生产各领域的应用;支持甘蔗叶、蔗稍生产畜牧饲料,大力发展蔗稍养牛,构筑“产业互补、循环一体、联合发展”的良好格局。(省工业和信息化委、农业厅牵头;有关产糖州、市人民政府配合)

  (六)实施多样化产品开发工程

  积极发展精制糖、绵白糖、红糖、速溶糖、液体糖、黑糖、有机糖等多样化糖产品;结合制糖工艺技术的改进提升,开发从蔗汁中提取天然抗氧化剂、二十八烷醇等产品;结合我省生物资源特点,引导生产高档糖果及保健糖、药糖等功能性糖产品。加快以蔗糖为原料的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生产,积极发展低聚果糖、甘露醇、果葡糖浆、结晶果糖等蔗糖深加工产品,拓展蔗糖在医药、化工领域的应用。鼓励和支持制糖企业进行无公害蔗糖、绿色蔗糖、有机甘蔗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,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“云糖”原生态品牌产品。(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;省发展改革委、科技厅、工商局,有关产糖州、市人民政府配合)

  (七)实施现代化物流打造工程

  优化仓储点布局,推动传统食糖物流标准化、自动化和信息化,促进物流装备设施技术现代化、流通体系多元化、物流管理制度化、流通组织专业化。创新物流运输方式,组织铁路、公路、水路多式联运,努力降低食糖物流运输成本。尽快建成国家食糖储备库,支持企业建设现代标准化食糖仓库,争取期货交割仓库扩容。(省商务厅、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;省发展改革委、交通运输厅,有关州、市人民政府配合)

  (八)实施“互联网+云南蔗糖”构建工程

  围绕“互联网+”和“云上云”行动计划,重点促进以云计算、物联网、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糖业的融合创新,打造“互联网+云南蔗糖”新模式。建立云南省食糖产业数据库;进一步完善食糖电子商务交易平台,规范交易内容、规则和风险控制;引导企业加大供给侧创新,突破白砂糖单一品种营销模式,根据市场需求拓展红糖、冰糖、精制糖、功能性糖等品种的网络营销空间。鼓励制糖企业构建“现货+电子商务+期货”等多层次营销体系,降低交易成本。(省工业和信息化委、商务厅牵头;有关州、市人民政府配合)

  四、完善四大机制

  (一)完善资金投入机制

  省直有关部门要充分调动和整合农业综合开发、土地治理、水利投入、基本建设资金、农技推广等各种渠道资金投入蔗糖产业建设。鼓励各级政府设立蔗糖产业提质发展专项资金,加大产业扶持力度。(省发展改革委、工业和信息化委、科技厅、财政厅、农业厅、水利厅按照职责分工负责;有关产糖州、市人民政府配合)

  (二)完善市场定价机制

  按照“利益共享、市场定价、统筹兼顾、长远发展”的原则,完善甘蔗收购市场定价机制,兼顾制糖企业和蔗农双方利益。强化行业自律和监督,规范原料收购秩序。省糖业协会加强行业指导,引导有关制糖企业综合考虑蔗农种蔗成本收益、制糖成本效益、食糖市场价格走势以及国内外食糖市场供求关系,合理商定甘蔗收购行业自律价;协调好相邻州、市和相邻蔗区糖料蔗价格,引导市场合理竞争、有序发展。(省工业和信息化委、发展改革委、农业厅按照职责分工负责;有关产糖州、市人民政府配合)

  (三)完善食糖收储机制

  完善食糖工业短期储存应急长效机制,将食糖工业短期储存作为蔗糖产业调节供需、稳定生产、引导信贷资金投放的重要抓手。按照“政府调控、企业储备、银行贷款、财政贴息、市场运作”的原则,适时启动全省食糖短期收储计划,防范制糖企业流动资金断裂风险,保障蔗款顺利兑付,稳定榨季生产运行。(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;省财政厅、商务厅,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,有关产糖州、市人民政府配合)

  (四)完善土地流转机制

  深化蔗区土地制度改革,将国家糖料蔗核心基地规划区作为甘蔗糖料种植保护区,列入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区域。完善土地所有权、承包权、经营权分置办法,进一步建立县、乡、村三级蔗地流转服务体系、市场体系、监管体系和纠纷调解仲裁体系,完善蔗地流转备案登记制度,加大试点经费和技术投入,率先推进蔗区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,引导和规范蔗区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序流转,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。(省国土资源厅牵头;省农业厅,有关产糖州、市人民政府配合)

  五、保障措施

  (一)加强组织领导

  进一步完善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,省发展改革委、科技厅、财政厅、国土资源厅、交通运输厅、农业厅、水利厅、商务厅和昆明海关等部门组成的省级蔗糖产业联席会议制度,及时协调解决蔗糖产业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;有关产糖州、市要建立和完善推进蔗糖产业提质发展工作机制,制定蔗糖产业提质发展实施意见,统筹推进当地蔗糖产业提质发展工作。建立糖业提质发展考核责任制,将蔗糖产业提质发展年度目标任务作为有关产糖州、市绩效考核重要内容,加大指导、协调和督促力度,确保各项工作机制、工作措施落实到位。(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;省发展改革委、科技厅、财政厅、国土资源厅、交通运输厅、农业厅、水利厅、商务厅,昆明海关,有关产糖州、市人民政府配合)

  (二)保障原料供给

  着力稳定省内甘蔗种植面积,加强全省甘蔗优势区域规划,推进国家糖料蔗核心基地建设,将建成后土地划定为基本农田,实行永久保护;支持制糖企业到周边尚无制糖企业的县、市、区发展甘蔗种植,支持甘蔗产业链上的非制糖企业建立原料基地;创新和完善甘蔗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,鼓励创建甘蔗托管生产合作社、机械化专业服务组织。进一步拓展境外原料发展空间,切实发挥沿边技术、资金、农资等优势,继续推进与缅甸、老挝的甘蔗原料合作项目,积极发展与越南的甘蔗原料合作。强化口岸通关能力、甘蔗境外种植进口配额、人民币跨境结算等方面的政策支持,为甘蔗和农资进出口开通“绿色通道”。(省发展改革委、农业厅、国土资源厅、商务厅、交通运输厅,昆明海关、云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;有关产糖州、市人民政府配合)

  (三)引导金融支持

 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蔗糖产业信贷投入力度,积极开展收储质押、仓单质押、应收账款融资等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,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制糖龙头企业纳入农业专项贷款范围。加快蔗糖产业投融资担保体系建设,健全风险补偿机制。鼓励蔗糖加工企业通过股份制、股份合作制、出售、兼并、租赁、承包等多种形式,吸引个体资本、集体资本、国有资本和国外资本投入,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。强化制糖企业资金链监测预警,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。(省金融办,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牵头;省工业和信息化委、农业厅,有关产糖州、市人民政府配合)

  (四)优化发展环境

  落实国家有关降低企业成本的各项政策措施,规范涉企收费,切实降低制糖企业各类成本。进一步完善甘蔗政策性保险制度,积极探索“保险+期货”的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,鼓励保险机构为蔗糖产业链提供农业保险、人身险、货运险、保证保险等一揽子保险服务。继续保持打击食糖走私的高压态势,有效遏制食糖走私,维护省内食糖市场秩序。加强国家宏观政策呼吁,争取糖料生产者补贴、严控食糖进口、食糖进口配额指标向产区倾斜等政策取得积极进展。(省发展改革委、工业和信息化委、财政厅、商务厅、地税局、打私办,省国税局、云南保监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;有关产糖州、市人民政府配合)

  (五)建设人才队伍

  以企业为主体,以院校、科研机构为平台,重点培养甘蔗良种培育、病虫害防治、加工流程优化、制糖企业副产物延伸利用、物流营销等方面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、经营管理人才、技能人才。加大涉糖产业干部培训、培养力度,为蔗糖产业提质发展打造坚实的人力资源“堡垒”。(省教育厅、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;省农业厅,有关产糖州、市人民政府配合)

  (六)强化科技支撑

  完善“政、产、学、研”技术创新体系,加强蔗糖技术创新,建立云南省蔗糖产业技术创新中心,鼓励涉糖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,着力突破蔗糖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,在甘蔗良种培育、高产高糖技术集成、农机装备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技术成果。以涉糖企业为主体,以蔗糖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为支撑,加强重大技术成果转化,推动糖业科技成果商品化、资本化、产业化,助力蔗糖产业创新发展、转型发展、提质发展。(省科技厅牵头;省工业和信息化委、农业厅,有关产糖州、市人民政府配合)

 

 

云南省人民政府

2016年9月24日

 

  (此件公开发布)

中国政府网
微信 微博 电脑版
主办单位: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: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:12345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: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
曝光 无障碍
网站支持IPv6
云南省人大常委会 | 政协云南省委员会 | 云南省监察委员会 |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| 云南省检察院
网站地图  |  网站声明  |  关于我们
主办单位: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
运行维护:云南网
政务服务便民热线:12345
公众号 微博
曝光 无障碍
网站支持IPv6   滇ICP备05000002号    政府网站标识码:5300000033   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
Baidu
map